:::
資料時間:2016/3/16
提供者 : 張素美
IEA分析顯示,隨著再生能源使用激增,全球碳排放成長已連續兩年持平,確認碳排放已與全球經濟成長脫鉤
重點摘要
根據國際能源總署(IEA)發布的2015年統計資料分析顯示,全球與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已連續兩年(2014~2015年)持平,這個數據顯示溫室氣體排放與經濟成長已脫鉤。這個好消息再加上去(2015)年底達成的巴黎協議,助推了全球對抗氣候變化。

圖1、全球與能源相關的CO2排放[1]
IEA數據顯示2015年全球碳排放為321億噸,與2013年相比是持平的,而背後最主要的原因是再生能源發電的成長。在2015年全球新增的發電量中,再生能源的部分即占了90%,其中風力又占了一半以上。而同期,全球的經濟持續成長了3%,此更進一步顯示了經濟成長與排放成長之間的關聯性已經降低(脫鉤)。
IEA預定在6月底針對能源與空氣品質提出世界能源展望特別報告(WEO special report),其中將有更詳細的數據與分析。
評析
IEA在過去40多年來持續追蹤全球CO2排放的資訊,在這段期間中只有4個時期顯示CO2排放成長較前一年持平或下降,其中三次包括1980年代早期(第二次石油危機)、1992年(蘇聯解體)及2009年(全球經濟衰退)是與經濟衰退有關,但最近的這次則是發生在經濟擴張的時期。根據國際貨幣基金(IMF)的資料顯示,2014年全球GDP成長3.4%,2015年則成長了3.1%。
全球兩個最大排放者美國及中國大陸在2015年中與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均下降。其中中國大陸煤的使用連續兩年下降,促使排放降低了1.5%,經濟結構朝向低能源密集產業、及政府致力於低碳發電的結果,使得煤的使用較4年前(2011年)下降了10%,而低碳能源的使用則從19%提高到28%,其中以水力及風力佔大多數。另外在美國,排放降低了2%,主要因為從燃煤發電轉為燃氣發電的緣故。
但此兩大排放者所降低的碳排放卻被大多數亞洲的開發中國家、中東、及一小部分的歐洲國家所增加的碳排放所抵銷。
IEA分析顯示全球之碳排放與經濟成長已在近兩年呈現脫鉤情形(見圖2),反觀我國在2011-2012年間亦呈現脫鉤情形(見圖3),而近兩年碳排放雖仍成長,但幅度已大為減緩,均在1%以內。

圖2、全球碳排放與經濟成長率(1992~2015年)[1, 3, 4]

圖3、我國碳排放與經濟成長率(1992~2014年)[3, 5]
另根據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之跨國比較,我國在2013年人均排放及排放密集度方面低於韓國與美國,但仍高於OECD國家與日本,在總排放量及排放密集度之排名亦較2012年落後(2012年總排放量及排放密集度排名分別為24及50),故未來在減碳方面仍須加強。(見表1)
表1、我國燃料燃燒排放二氧化碳排放指標跨國比較[6]
|
臺灣 |
排名 |
全球 |
OECD |
日本 |
韓國 |
美國 |
中國大陸 |
排放總量a |
248.7 |
22 |
32,189.7 |
12,037.7 |
1,235.1 |
572.3 |
5,119.7 |
8,977.1 |
(百萬公噸CO2) |
||||||||
人口 |
23.4 |
51 |
7,117.7 |
1,261.0 |
127.3 |
50.2 |
316.5 |
1,360.0 |
(百萬人) |
||||||||
每人平均排放 |
10.6 |
20 |
4.5 |
9.6 |
9.7 |
11.4 |
16.2 |
6.6 |
(公噸CO2/人) |
||||||||
排放密集度b |
0.3 |
47 |
0.4 |
0.3 |
0.3 |
0.4 |
0.4 |
0.6 |
(公斤CO2/美元) |
||||||||
說明:a. 不包括國際航運排放CO2。 b. 以「購買力平價」(purchase power parity)及2005年美元幣值計。 資料來源:IEA/OECD Key World Energy Statistics, 2015 Edi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