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資源研究所(WRI)分析21個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國家,認為主要成因是經濟結構轉型
重點摘要
當全球各國均積極地邁向所謂的新氣候經濟的時候,一個常引起爭議的問題是:究竟經濟成長是否會驅動氣候穩定?或是可和其並存?抑或是氣候穩定可以驅動經濟成長?此問題因牽涉到成長與資源,比較複雜,且無法在立即的將來獲得解決。但是,從最近的發展趨勢顯示,全球的溫室氣體(GHG)排放成長已連續在2014及2015年停滯,相對地,全球的GDP卻持續成長。此一新趨勢-亦即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可從以下21個國家的情況獲得印證,見表1。
表1. 21國的碳排放及經濟成長脫鉤情形[1]
	.jpg)
在這些國家中以美國為代表,在2010到2012年,美國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已下降了6%(從55.8億噸下降至52.3億噸),但GDP則成長了4%(從14.8兆美元增長至15.4兆美元)。美國能源資訊局(EIA)在其分析潔淨電力計畫(CPP)中預估,邁向2020年後的潔淨電力系統將會使脫鉤現象持續一段時期。根據數據分析顯示(如圖1),藉由施行CPP,美國在2020-2025年間與能源相關的碳排放將再降低6%,而在同期的實質GDP將提高13%。其他的20個國家則是在2000-2014年間呈現GDP與碳排放脫鉤的情形。
	
圖1. 美國的CO2排放與GDP(1950-2025)[1]
英國的例子則是經濟成長和CO2排放呈現愈來愈發散的情形。在2000到2014年間,英國經歷了6年的絕對脫鉤期,而在這14年當中,能源相關的CO2排放從5.91億噸降到4.7億噸(-20%),而實質GDP則從2.1兆美元成長到2.7兆美元(+27%)。(見圖2和表1)
	
圖2、英國的GDP與CO2排放(2000-2014)[1]
評析
根據世界資源研究所(WRI)的分析顯示,已有21個國家出現經濟成長和碳排放脫鉤的情形,他們是如何達到的?WRI指出,在這些國家當中並沒有一個單一的公式、政策或是地理趨勢來驅動此脫鉤的現象。以瑞典來說,積極地推動包括碳稅等政策是促使其脫鉤的原因;丹麥則因再生能源的快速成長,不僅促進了當地的生產,同時亦降低了碳排放。在其他很多國家,另外一個關鍵的因素則是經濟結構的轉型,亦即從排放密集產業轉為低碳產業,如表2顯示。
表2、21國碳排放及經濟結構轉型[1]
| 
 | Change in CO2 (2000-2014) % | Change in CO2 (2000-2014) Mt | Change in Real GDP (2000-2014) | Change in Industry Share of GDP (2000-2013) | 
| Austria | -3% | -2 | 21% | -3% | 
| Belgium | -12% | -20 | 21% | -6% | 
| Bulgaria | -5% | -2 | 62% | 2% | 
| Czech Republic | -14% | -18 | 40% | -0.3% | 
| Denmark | -30% | -17 | 8% | -5% | 
| Finland | -18% | -11 | 18% | -9% | 
| France | -19% | -83 | 16% | -4% | 
| Germany | -12% | -106 | 16% | -1% | 
| Hungary | -24% | -14 | 29% | -2% | 
| Ireland | -16% | -7 | 47% | -9% | 
| Netherlands | -8% | -19 | 15% | -3% | 
| Portugal | -23% | -16 | 1% | -6% | 
| Romania | -22% | -21 | 65% | -1% | 
| Slovakia | -22% | -9 | 75% | -3% | 
| Spain | -14% | -48 | 20% | -8% | 
| Sweden | -8% | -5 | 31% | -4% | 
| Switzerland | -10% | -4 | 28% | -0.3% | 
| Ukraine | -29% | -99 | 49% | -10% | 
| United Kingdom | -20% | -120 | 27% | -6% | 
| United States | -6% | -382 | 28% | -3% | 
| Uzbekistan | -2% | -2 | 28% | 10% | 
除了整體趨勢外,還需要更多相關的資訊包括:潛在的碳排放洩漏的問題、促成持續及絕對脫鉤的因素、以及需要什麼樣的作為來支持大規模排放的調適等。
就目前分析所涵蓋的14年期間,21國每年降低的CO2排放總合約10億多噸,而同期間全球每年總碳排放成長超過100億噸。因此,脫鉤的規模亟需快速擴大,以掌握機會將全球溫升控制在前工業水準之上2℃的範圍內。目前各國重點均放在執行巴黎協議上,而脫鉤情形則顯示全球在對抗氣候挑戰的同時可兼顧經濟安全。
針對本文歸納重點及相關檢討如下:
1. WRI針對21個碳排放與經濟成長脫鉤的國家分析其脫鉤成因,包括採用相關政策工具如碳稅,或朝潔淨能源轉型等,而WRI認為最普遍的成因為經濟結構轉型。
2. 檢視我國歷年之GHG排放(如圖3、表3)可知國內GHG排放主要來自能源部門,且均佔總排放的80%以上。金融海嘯以後(2010-2013年),我國總GHG排放年均成長為持平(0.11%)(其中能源部門之GHG排放年均成長是持平,工業GHG年平均排放為正成長);而在同期我國的GDP年均成長為2.56%,故在這段期間我國碳排放與經濟成長可算是脫鉤的。
3. 另檢視同期(2010-2013)我國工業部門之GDP占比、及GHG排放占比均成長,後者成長幅度且較金融海嘯前大,顯示我國近年來經濟(產業)結構轉型效果並未顯現,且非近期碳排放及經濟成長脫鉤主因。而此亦顯示我國工業部門未來在提高能源效率、節能、及朝非能源密集產業調整方面均仍有努力的空間。
	
資料來源:中華民國國家清冊報告,105年2月
圖3、我國歷年部門別碳排放趨勢[3]
表3、我國碳排放及產業結構趨勢[3, 4]
| 碳排放 | 2000-2008 | 2010-2013 | 2000-2013 | 
| 總排放年均成長率 | 1.67% | 0.11% | 1.10% | 
| 能源部門排放年均成長率 | 1.96% | 0.11% | 1.34% | 
| 工業排放年均成長率 | 2.68% | 2.08% | 1.99% | 
| 能源部門排放占比成長率 | 0.29% | 0.00% | 0.24% | 
| 工業排放占比成長率 | 0.99% | 1.97% | 0.88% | 
| 實質GDP | 2000-2008 | 2010-2013 | 2000-2013 | 
| GDP年均成長率 | 3.04% | 2.56% | 3.02% | 
| 工業GDP年均成長率 | 5.67% | 3.71% | 5.65% | 
| 工業GDP占比成長率 | 2.56% | 1.13% | 2.56% | 
資料來源:GDP資料來自行政院主計總處,排放量來自105年2月中華民國國家清冊報告,由本評析整理。
參考資料
[1] The Roads to Decoupling: 21 Countries Are Reducing Carbon Emissions While Growing GDP.
[2] Decoupling of global emissions and economic growth confirmed.
[4] 中華民國統計資訊網國民所得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