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資訊

字級設定:
點閱 (397) 回覆 (0) 推薦(0)

以中國大陸的戰略角度審視其煤製氣產業發展

重點摘述

  • 煤制氣計畫以「示範專案」形式有序推進,目標為技術流程、生產效益、環保要求,迄今大規模工業化技術仍未成熟。
  • 煤制天然氣在淨煤轉化技術上有優勢:
  1. 能效較高:可達到60%,煤直接液化59%,煤間接液化42%,煤制二甲醚37.9%,煤制烯烴36%-41%,煤制甲醇45%,燃煤發電35%;
  2. 耗水量少:每噸煤制天然氣耗水量約為6噸,煤制油耗水約9噸,煤制烯烴約20噸,煤制二甲醚約12噸,煤制乙二醇約9噸。
  3. 生產流程短,產品單一,易於分離提取;
  4. 投資低,每萬噸煤制氣投資成本約為0.65億-0.93億人民幣,煤制油1億-1.2億,煤制烯烴3億-4億,煤制乙二醇1億-1.5億;
  • 市場擔憂:
  1. 生產技術流程未成熟、工業化會有疑慮;
  2. 經濟效益:煤價與天然氣價的拉鋸
  3. 新能源的衝擊:頁岩氣開發若大幅發展,將衝擊煤制天然氣產業;
  4. 管道、運儲:長輸管線為中石油和中石化所有。

中國大陸戰略角度:僅以技術面、替代能源和輸儲的角度而言,無法衡量其發展,須以能源安全、能源結構調整與天然氣價改革審視。

 

評析

  • 中國大陸天然氣需求:天然氣消費2012年均增長率為7.6%,2030年預估達460億立方英尺/日,年消費量達4754億立方公尺,佔中國大陸的初級能源9.5%,低價與環保效應將使供需缺口逐年擴大,將導致供需失衡而導致社會動盪,中國大陸官方絕不允許此事的發生,以政治角度而言,煤製氣為重要選項。
  • 中國大陸的頁岩氣發展還在未知之天,美國的地質背景與中國大陸迥異,即使發生頁岩氣革命的美國,雖然有官方強力以政策支持(能源稅收法案、原油暴利稅法與美國能源法案),但除了面對價格的挑戰外,逐漸浮出的環保抗爭與用水問題,變數仍不可小覷,更何況是環境迥異的中國大陸。
  • 中國大陸政府積極進行天然氣價格體制改革,氣價受官方管控,但中國境內的氣價明顯低於國際市場售價,進口天然氣以自產氣價格銷售而虧損,無法反映供求變化和資源的匱乏,因此刻正積極進行氣價結構的調整,但其中並不含括民生用氣。
  • 中國大陸在充滿抗爭與環境資源窘迫的情境下仍積極發展煤製氣,足可見其官方著眼的是未來數十年中國大陸政經發展所需,臺灣雖近乎能源全仰賴進口,但可觀察到目前臺灣中油已經積極的拓展海外的油、氣權與開發合作方案,旨在增加我國能源安全度,而台塑公司亦於美國頁岩氣產地設置石化廠,以分散石化原料的需求,都是降低我國能源風險的積極表現,目前亦以初步爭取到美國頁岩氣(LNG)的輸入,鑑於臺灣為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勢必降低燃煤電廠的比例,故仍需積極爭取其他天然氣源,以維護我國的能源安全無虞。
關鍵字標籤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