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資訊

字級設定:
點閱 (425) 回覆 (0) 推薦(0)

燃料煤的全球化成本競爭與環保壓力

重點摘述

  • Goldman Sachs Group認為,環境保護、來自天然氣和新能源的威脅和能源效率的提升限制全球煤需求的增長,同時也預測2017年將是燃料煤在世界電力供給尖峰的時代結束:
    1. 「高成本—高產能—高成本」的惡性循環:致力減少量產帶來的高額成本,又擴大生產和出口規模,即便售價格低亦不減產,利用擴大生產量來減少單位成本,使產能過剩更嚴重。煤產業還需面臨長時間的激烈競爭,只有生產成本最低企業才能保存。
    2. 需求不減:國際海運燃料煤市場2013至2017年預估年增1%,其中2007至2012年增率為7%,海運需求將在2020年將達最高峰。最重要得影響國家即為中國大陸,2020年的煤供需缺口增大,國際燃料煤市場需求將再次增長,到2030年,可能將達到10.7億噸,屆時中國將分別從澳洲、哥倫比亞、印尼等國進口。
    3. 環保壓力:全球暖化使以開發國家降低對新興煤產業的投資,美國政府六月宣佈將不再通過美國進出口銀行給開採和生產煤的國外金援後,世界銀行和歐洲投資銀行也跟進拒絕此類投資,同時環保節能新政策頒布,將限縮煤的用量。另一方面,國際輿論對煤的負面印象日增,燃煤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直接根源。
    4. 成本考量:2008至2012年間,澳洲增產耗費成本上漲188%,到2012年已經達到每噸176美元,其他國家煤生產成本僅從61美元上漲到73美元,其中1/3源於澳幣對美元匯率的上漲,而一般原料和勞動力價格的上漲也是重要因素,目前澳洲約60%的燃料煤銷售利潤率都低於每噸10美元。

 

評析

  • 全球煤需求的疲軟打壓煤價到了四年內的最低點,即便國際煤需求仍會持續微幅上升,但仍不及受美國頁岩氣與各式新能源的增長幅度,燃料煤市場已進入沒有盡頭的寒冬。除中國大陸部份煤企業受國家政策轉型以煤化工為主要的營業方向,企圖減低中國大陸的能源對外依存度,更重要的因素是減緩煤企業倒閉造成的失業率上升壓力。但是更值得關注的是這些新型煤化工造成的環境劣化與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還沒有被直接重擊國家政策,然若相關的環保法令頒布,勢必會使煤企業雪上加霜。除煤化工製程將排放二氧化碳減至生產同單位產品以石油化工製程生產的量,且對於水耗降低,水處理成本降低之外,別無他法,但相對的此製程將大大提高生產成本導致停產。
  • 就現階段低迷的煤市場中,臺灣企業如何能創造利潤極為重要,台泥上半年獲利增加為與大陸採取聯合採購,壓低價格所致,節省煤成本10%到20%,其關鍵點就是建立重要的智囊團,除蒐集同業採購價格的資料,積極彈性調整目標外,計算印尼、澳洲、中國大陸不同地區的煤運輸、熱值、對製程的影響、性能價格比等,再由煤炭廠商報價,套進公式算出最適煤,增加生產效率也降低成本。除水泥業者外,鋼鐵業、電業應亦效仿台泥作法以提高利潤。
關鍵字標籤
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