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資訊

字級設定:
點閱 (8876) 回覆 (0) 推薦(0)

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的「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將開發面積縮減為23公頃,爭取環差評審通過

摘要

台電與中油指出,如果第三座液化天然氣(LNG)接收站不建,2022年電力備用容量率將跌破法定15%,現行接收站設備利用率也無法落到100%以下。若第三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無法順利供氣大潭電廠第8、第9部複循環機組,則2022年那年備用容量將減少到12.6%,少掉2.5%。如此政府2025年燃氣發電占比提升至50%目標亦有困難。[2]

2018年9月4日財團法人商業發展研究院於台北松山文創園區舉辦「我國能源轉型與第三接收站開發計劃」座談會,與會專家學者共識指出,台灣推動能源轉型方向相當正確,為因應未來經濟成長所需,各界相當關注能源供應的穩定性。其中,第三天然氣接收站正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設址於桃園觀塘有利於北部供氣穩定;若無法如期建成,整體供氣系統風險將急遽攀升,衝擊民生及工業用戶需求。[3]

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爭議不斷,學者指出,台灣應發展區域供氣模式,降低南氣北送、中氣北送帶來的系統風險,從長期系統配置是否完善來看能源轉型,第三接收站是關鍵指標。[4][5]


評析

「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計畫於日本2011年福島核電事故後,我國政府為推動「穩健減核」政策,並擴充大潭電廠機組,需提高天然氣進口量;在2014年8月的「油電經營績效改善小組」會議上,選定由中油取得興建與經營權。2016年11月,中油董事會決議,計劃在「桃園觀塘工業區」投資興建第三液化天然氣接收站。另一方面,觀塘工業區於1999年通過環評,並在2001年5月開工;由圖1可知,「原開發方案」規劃開發工業區面積達232 公頃,涵蓋台電大潭電廠,並於第三接收站共內設有9個儲氣槽。中油公司於2018年1月12日提出「迴避替代方案」則將開發面積縮減為37公頃,避開藻礁生態豐富的G2、G3區,並以填海造陸方式將儲槽設於其上,再以棧橋連接;至於2018年8月底提出「迴避替代修正方案」則更近一步將開發面積減至 23 公頃,且規劃將涉及G1區的氣化區及管線聯通區,移至外海填區及儲槽區,避免對生態產生嚴重衝擊。經中油內部評估,若環評順利在9月過關,2023年初供氣50萬噸、全年100萬噸目標時程將不受影響。惟後續在外海填區興建的儲槽及氣化區,須待填海工程完成後才能施作,令原定2024年7月全年供氣300萬噸目標可能延至2025年方能達成。[5][6][7]

圖1、觀塘第三接收站(原方案、迴避替代、迴避替代修正)之示意圖[7]

圖1、觀塘第三接收站(原方案、迴避替代、迴避替代修正)之示意圖(詳如上文所述)

為因應政府能源轉型政策,2025年非核減煤及提高燃氣發電占比之能源政策目標,故須加速擴大我國天然氣發電能力及液化天然氣的進口能力,若無新增卸儲設施,屆時將有供應缺口,難以維持天然氣穩定供應。據經濟部能源局分析,見表1,2025 年的全國天然氣需求量將大幅增加,預估2025年天然氣需求量為2,354 萬噸。[3]

表1、我國天然氣供需推估[3][13]

年度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全國預估需求 1651
(實績值)
1570 1590 1640 1685 1750 1800 1800 2354
中油供應 永安接收站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1050 1100 1100
台中接收站 550 550 600 600 600 600 800 1000 1300
觀塘第三接收站           50 100 300 600
台電供應 臺中港接收站               30 180
協和接收站                 90
合計 1600 1600 1650 1650 1650 1700 1950 2430 3270
設備利用率 103% 98% 96% 99% 102% 103% 92% 74% 72%
 
如表2,中油天然氣執行長廖惠貞以同為天然氣進口大國的日本、南韓為例,日本目前有34座天然氣接收站,利用率40%,南韓則有6座接收站,利用率30%,台灣則只有2座接收站,利用率103%。目前2座液化天然氣接收站之卸收能力為1,600萬噸(永安接收站1,050萬噸、台中接收站550萬噸),進口量為1,648萬噸,利用率為103%。根據各天然氣接收站及相關基礎設施之建設規劃[13],預計到2025年我國卸收能力將可提升至3,270萬噸(包括永安接收站1,100萬噸、台中接收站1,300萬噸、觀塘第三接受站600萬噸、台中港接收站180萬噸、協和接收站90萬噸),若預期天然氣需求量2,354 萬噸,則2025年利用率將可降至72%。由於LNG接收站利用率過高,將會增加天然氣基礎設施操作風險。表1顯示若觀塘第三接收站無法如期完成,將會使2025年再短缺600萬噸供氣量,擴大供氣缺口[3][4][8][9]。(註:液化天然氣接收站設備利用率=(進口量/卸收能力)*100%。[10])
 
表2、亞洲天然氣進口國接收站[8]
國家 進口量(萬噸) 接收站 儲槽 利用率
日本 8,352 34 189 40%
韓國 3,783 6 80 30%
中國大陸 3,901 16 _ 73%
台灣 1,648 2 9 103%
註:1、資料來源:GGLLGNL (2018)  
  2、台灣部分採用台灣中油公司106年實際進口量。 製表:中油公司
 
根據我國能源統計年報(見圖2)指出,2017年淨尖峰能力為3,981.2萬瓩,而2017年備用容量率已降至9.8%,可見近年來我國尖峰負載快速增加,且淨尖峰能力成長速度跟不上尖峰負載的成長速度。[11]
 
圖2、我國淨尖峰能力、尖峰負載、備用容量率 之歷史趨勢[11]
圖2、我國淨尖峰能力、尖峰負載、備用容量率 之歷史趨勢 (詳如內文所述)
 
註:備用容量率=(淨尖峰供電能力-尖峰負載)/尖峰負載
 
依照目前迴避修正方案,2025年第三接收站若可如期完成,將可順利供氣大潭電廠新增的第8機組與第9機組,使大潭電廠可達到預期的發電目標(8號機預定2022年7月發電,9號機2024年7月完工發電),並順利供電,以達成能源轉型目標,並降低尖峰供電風險。[12]

資料來源

[1]中時電子報(2018),中油三接站再縮小 2024年全量供氣又跳票,2018/9/4。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180904003964-260410

[2]中時電子報(2018),三接不建 2022電力備用率將跌破15%,2018/9/5。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905000607-260110

[3]ETtoday新聞雲(2018),推動能源轉型 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天然氣第三座接收站開發計畫,2018/9/5。https://www.ettoday.net/news/20180905/1251327.htm

[4]中央通訊社(2018),能源轉型成功與否 學者:第三接收站是關鍵,2018/9/4。http://www.cna.com.tw/news/afe/201809040184-1.aspx

[5]芋傳媒(2018),中油第三接收站面積大減 初期供氣目標不變,2018/9/4。https://wp.taronews.tw/2018/09/04/111061/

[6]焦點事件(2018),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開發及爭議,2018/9/10。http://www.eventsinfocus.org/issues/1681

[7]梁家瑋(2018),環評今定輸贏 帶你看懂「三接vs.藻礁」最終戰局,2018/9/12。http://www.eventsinfocus.org/news/2652

[8]中時電子報(2018),專家:興建天然氣「第三接收站」有急迫性,2018/9/5。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80905000340-260208

[9]台灣電力公司(2018),LNG 接收站及儲槽規劃設計,2018/1/2。https://report.nat.gov.tw/ReportFront/PageSystem/reportFileDownload/C10604311/001

[10]經濟部能源局(2018),擴大天然氣與穩定供應計畫,2017/11/24。http://energywhitepaper.tw/upload/201711/151135385733912.pdf

[11]  經濟部能源局(2018),能源統計年報_臺灣能源指標。https://www.moeaboe.gov.tw/ecw/populace/content/SubMenu.aspx?menu_id=6977

[12]經濟部(2018),「觀塘工業區開發對大潭藻礁生態系統可能影響及因應、能源開發與天然環境如何共榮共存及如何有效降低電廠空污」專案報告,2018/5/2。https://lis.ly.gov.tw/lydb/uploadn/107/1070502/12.pdf

[13]能源轉型白皮書電力小組簡報_擴大天然氣與穩定供應計畫,2017.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