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資訊

字級設定:
點閱 (2853) 回覆 (0) 推薦(0)

英國統計局發布官方報告,指出英國碳排量和經濟成長脫鉤的主因是能源部門由煤炭轉為再生能源

重點摘述


(一) 英國統計局於2019年10月23日發布官方數據分析報告,指出英國碳排放量和經濟成長脫鉤的主因是能源部門由煤炭轉為再生能源[1],脫鉤意指隨著經濟成長,碳排放量下降,也意味著減少碳排放量並不會造成經濟退步。

 

(二) 分析報告主要論點說明如下:[1]

1. 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高峰在1972年,倘若同步考量於國外生產進口的商品外部排放量高峰在2007年。

 

2. 「進口」(移轉外部)碳排放量最主要的來源是中國大陸,其次是歐盟國家。

 

3. 英國境內碳排放量下降的原因包括環境法規加嚴,以及由碳密集製造業轉向較不密集的服務業型產業。

 

4. 1990年到2017年間,二氧化碳排放密集度持續下降,主要降幅來自發電業(降67%),其次依序是製造業(降43%)、水資源供應(降38%)、以及運輸業(降33%)。

 

5. 能源轉型從燃煤到再生能源直接帶動英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持續下降。

 

(三) 報告採用的數據來源包括英國國家統計局、英格蘭銀行,以及英國商業、能源及產業策略部(BEIS),也納入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和Eora(The Eora global supply chain database)的碳排放數據,均顯示英國84%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來自人為因素。

 

(四) 英國絕對脫鉤的期間是1985年到2016年間,GDP成長70.7%的同時,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34.2%。這個時期的脫鉤是由於經濟結構的轉變、技術優化,以及制定環境法規如2008年的氣候變遷法案(Climate Change Act),該法案設定2050年溫室氣體減量至1990年水準的80%。

 

(五) 英國於2019年6月27日完成修法,設定2050年溫室氣體減量回到1990年水準(減量100%,碳中和),英國氣候變遷委員會(Committee on Climate Change, CCC)於2019年5月發布的報告中,進一步建議蘇格蘭設定2045年達到零碳排、威爾斯地區2050年減量95%碳排放量等目標,使英國落實巴黎協定的承諾。

 

(六) 英國既有社會經濟條件可以協助達成碳減排的目標,例如2017年80%的GDP是由服務業貢獻,相較在1948年時服務業經濟貢獻僅51%,而服務業主要取代能源密集度高的製造業;此外技術持續發展,再生能源取代化石燃料的速度越來越快,1990至2017年間,再生能源成長1,267%,化石燃料能源消費下降22%,也使汙染減少許多。

 

(七) 英國19至20世紀相關數據走勢,詳圖1所示。

1. 在1850至1985年間,英國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量是正相關的,主要用在家庭燒煤供暖結合工業革命發展,煤炭用量從1850年的僅近3千萬噸,到1950年成長到超過2億噸,只有在1921、1926,以及1984年因為礦工罷工導致煤炭產量下降時有例外情形。

 

2. 1952年大量燃燒煤炭造成許多大城市如倫敦、格拉斯哥、利茲及曼徹斯特大霧霾,對環境的意識促成政府制定更嚴格的環境規範,1956年通過潔淨空氣法,1968年進一步修法加嚴,禁止使用黑煤、電廠必須更換使用更乾淨無煙的燃料(如利用更乾淨的煤、電力及天然氣供暖),使經濟發展與碳排放首次脫鉤,也降低煤炭的使用量。

 

3. 英國在1985年是脫鉤起始年,該年人均GDP 16,667英鎊、二氧化碳排放量5.86億噸。

 

4. 2008年英國通過氣候變遷法,但同年世界經濟發展也趨緩,致使難以評估法案對英國當時減排量的影響有多大。

圖 1、英國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消費量及實質GDP走勢圖[1]

圖 1、英國歷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煤炭消費量及實質GDP走勢圖[1]

 

(八) 在相關技術提升方面,英國能源效率有顯著的進步,詳圖2,不僅增加生產效率,也減少自然資源的耗用和降低對環境的破壞。

1. 英國能源效率在工業部門和運輸部門能源密集度改善幅度最大,工業部門從1990年到2017年能源密集度下降42%,但這是由於工業轉型為服務業。

 

2. 工業部門轉型後,運輸部門成為碳排放量最高的部門,高達80%的貢獻比例,但也在1990年至2017年下降33%,關鍵在於製車原料碳纖維複合材料技術相對傳統冷軋用鋼材,節省了30%的重量,增進燃料使用效率。

圖 2、英國歷年主要部門能源密集度走勢[1]

圖 2、英國歷年主要部門能源密集度走勢[1]

 

(九) 在能源生產方面,英國68%的電力來自燃燒化石燃料,電力部門由燃煤轉向燃氣和再生能源的過程,使碳排放密集度降低了67%。

 

(十) 由於全球化和貿易分工的世界體系發展,此份分析報告特別納入貿易產生的外部碳排計算,以評估在全球尺度上,英國的碳排放責任,報告發現英國1985年開始絕對脫鉤「似乎」與工廠大量外移生產差不多時間發生,詳圖3。

1. 以消費為基礎(consumption-based)的碳排放在1984年之後,往上增加,而以境內為基礎(territorial-based)碳排放則緩降,似乎顯示英國減碳的成果是轉嫁至外部製造出口國,特別是低成本的開發中國家。

 

2. 2008年消費和境內碳排放均下降,與全球景氣蕭條有關。

圖 3、英國消費和境內歷年碳排放走勢[1]

圖 3、英國消費和境內歷年碳排放走勢[1]

 

(十一) 英國是淨進口(外部移轉多於自產)碳排放國家,美國淨進口量高於英國,而日本與英國相若。但若以人均來看,英國是人均淨進口碳排放最多的國家,詳圖4。中國大陸、俄羅斯及印度則是淨出口(自產多於外部移轉)碳排放國家,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出口碳排放國家,1992年淨出口3.64億噸二氧化碳,2015年淨出口成長到14.8億噸二氧化碳。

圖 4、各主要對照國歷年人均進口碳排量[1]

圖 4、各主要對照國歷年人均進口碳排量[1]

評析


(一) 脫鉤(decoupling)包含「絕對」和「相對」兩種可能,絕對脫鉤指二氧化碳排放量不變或減少的同時,國民生產毛額(GDP)成長;相對脫鉤指二氧化碳排放量雖有增加,但成長速度比GDP成長還慢,就英國目前為止的情況是屬於前者「絕對脫鉤」。

 

(二) 若僅考慮一國國內碳排放量,包括部門別和燃料別,英國在相關數據上顯然是成功範例,但是本份報告納入從貿易情境考慮外部性碳排的情況後,英國在全球減排上的貢獻仍遠遠不足。

 

(三) 我國溫室氣體減排也有與經濟發展相對脫鉤的情況,臺灣自2005年訂定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設定長期減量目標為2050年溫室氣體排放量降為2005基準年的50%以下。根據行政院環境保護署2019年9月23日新聞稿(以下摘錄),「1990年至2005年間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增加110%,與經濟成長、能源使用均呈現正相關的成長趨勢,但自2005年至2016年間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僅微幅增加0.92%」,且「以2005年為基期,觀察近十年來占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結構約9成的能源燃燒二氧化碳排放量,臺灣年平均成長率約為0.1%」,比較「自2005年起,臺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約成長42%,碳密集度逆勢降低約28%,顯見我們每賺一塊錢新臺幣,排出的二氧化碳卻更少了」。[2]

 

(四) 臺灣高度仰賴貿易支持經濟發展,倘若加計海外生產進口之碳排,我國全球減碳所需負的責任,透過英國統計局的分析報告,在肯定國內減排成果後,仍值得我們審慎看待與反思。[3]

 

參考文獻


[1] Amina Syed,The decoupling of economic growth from carbon emissions: UK evidence,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2019/10/23。

[2] 行政院環境保護署新聞稿,我國積極減碳 溫室氣體排放成長已趨緩,2019/9/23。

[3] 趙家緯,貿易協定 也該是環境協定,低碳生活部落格,201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