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時間:2013/5/13
                
                提供者 : 陳冠宇  
                
                美國煤出口爭議
重點摘述
- 
		美國國內煤需求降低,煤產尋求出口:
		- 2012年美國37.4%的發電來自然煤電廠,遠低於2007年的48.5%;
- EIA預計2013年天然氣價格的上漲將使煤之形勢略為好轉,但污染排放的限制卻更嚴格;
- EIA統計2012年發電用燃煤8億2400萬噸,較2011年減少12%;
- Powder River Basin之的煤產量占全美總產量的40%,部分借徑由加拿大港口運往亞洲;
- 美國煤出口商規劃於西海岸俄勒崗州和華盛頓州新建造4個出口港,年出口量將超過1.3億噸。
 
- 
		歐洲市場需求:
		- 義大利: 2012年需求較前年提高 52%;
- 英國:2012年需求較前年提高74%;
- 德國:2012年需求較前年提高10%
- 西班牙:2012年需求較前年提高21%
- 奧地利:2012年需求較前年提高406% ,達182萬公噸。
 
- 
		亞洲市場需求:
		- 日本:福島事件後,對核電的依賴被迫降低,對煤炭的需求急速上升;
- 印度:自產煤無法滿足其經濟發展所需;
- 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09年已達世界總產量的一半,轉變為煤炭淨進口國。
- 因美國煤轉為出口,哥倫比亞、南非亦積極擴大對亞洲出口,加劇亞洲煤供過於求。
 
- 
		美國境內反對浪潮:
		- 環保訴求:美國出口煤導致其他區域碳排放增加且污染加劇。
- 交通及港埠建設:使用公共鐵路造成(1)交通運量遽增;(2)運煤列車的煤塵與運輸排放之環境污染,出口港埠建設目前環評尚未啟動,到2016年正式動工前,變數極大。
 
評析
- 頁岩氣的快速進展,使美國國內對於燃煤需求的降低並帶動出口,但是以國際領導自居的美國一方面要求其他各國降低碳排放,又出口煤至其他國家不免造成自我矛盾,且美國亦積極考慮對於增產的頁岩氣進行液化並建港埠出口,故煤是否可以持續保持開採與出口仍有變數。
- 
		為了拉高美國的就業率,煤出口是否可以帶動就業潮降低失業率的議題在美國仍持續發酵,其中筆者認為不乏下列幾個原因:
		- 煤出口所連帶的開採、運輸、港埠轉運等,卻也需要歐洲、亞洲(尤其是中國與日本)對於煤礦的需求是否持續,仍有變數,尤其是中國極力降地對煤的需求以符合減碳的要求,此亦為美國考量的重點之一;
- 美國出口煤的勁敵—澳洲、印尼與馬來西亞等,對於美國相對的有地利之便,航運的成本可以對抗美煤的價格;
- 美國最終要以出口天然氣還是煤?就其對於其他國家的要求,應是以出口天然氣為主要考量,但是目前要把美國的天然氣液化出口,還需要考量產地至港埠液化與儲存設備的建置,而運輸用的LNG船是否足夠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 
		臺灣夾在美洲頁岩氣革命的浪頭下,值得進行評估下列方向:
		- 源自美國的煤或頁岩氣是否可以爭取進口,當然這後面還有事涉FAT等政治問題,但若是這些政治問題都解決了,臺灣還要建置足夠的硬體與軟體可以接收這些運自美國的能源礦產。
- 臺灣領海內的油氣需要更積極加速進行勘查與開採,同時還要繼續與國際石油公司或是國家進行合作探勘開發,增加臺灣所需要的能源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