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析

字級設定:
點閱 (1839) 推薦(0)
計畫名稱

熱能加值應用關鍵技術開發

主題名稱 「Solar updraft tower power plant」國內應用可行性~之二
資料時間 2011/11/13
上傳時間 2011/11/28
國別 國內
能源領域 科技
能源業務 新及再生能源
決策知識類別 評析
關鍵字 太陽能

重點摘述

 「Solar updraft tower power plant」國內應用可行性~之二

小結:

 

  1. 此技術係結合煙囪效應、溫室效應(Solar Collector)及風渦輪機構成的綠能發電廠,決定煙囪效應的因素主要為空氣加熱溫度(Ti)及煙囪高度(h)。由於先前國外之設計概念均以水做為太陽熱能儲存載體,並與農業溫室栽培結合,因此其儲熱溫度及空氣加熱溫度(Ti)較低,影響系統的煙囪效應(△P),亦即風力能的產生。
  2. 國外設計的煙囪高度動輒數百米甚至1.5公里。參上圖,固定空氣加熱溫度為313 K下,煙囪高度195m~1000m的範圍內,能源轉換效率由0.34%提高至1.76%。但煙囪高度有其限制,無法無限制增高。
  3. 承上述。除了加高煙囪高度之外,欲提升風力能輸出,則必須提高空氣加熱溫度(Ti)。惟參上圖,從空氣加熱溫度(Ti)vs.能源轉換效率的計算結果觀之,「Solar updraft tower power plant」系統的能源轉換效率係隨空氣加熱溫度之提升而下降;因此若單純以發電為目的,則依靠太陽熱能加熱空氣及煙囪效應來產生熱氣流風力發電,在現有理論上亦有其侷限;這也可能是國外有人提出下列想法的主要原因:「為了降低成本、提升土地及太陽能利用,也有人想到在煙囪基部周圍結合PV及太陽能收集器等以增加發電量,並結合農業用途。」

 

綜上所述,若單純從能源轉換效率的觀點來看,無論藉由控制兩個主要的參數,空氣加熱溫度(Ti)或提高煙囪高度(h),「Solar updraft tower power plant」與現有的發電系統比較,均無法產生競爭優勢。

資料提供者/機構 鄭景亮 / 工業技術研究院綠環所
最後修改者 鄭景亮
聯絡電話 03-5918526
聯絡 Email JLJeng@i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