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名稱 | 我國能源雙邊合作之深化推動及拓展 | 
|---|---|
| 主題名稱 | 印度太陽光電市場分析與因應 | 
| 資料時間 | 2014年9月 | 
| 上傳時間 | 2014/10/2 | 
| 國別 | 印度 | 
| 能源領域 | 政策與法規經濟及產業統計信息 | 
| 能源業務 | 新及再生能源 | 
| 決策知識類別 | 評析 | 
| 關鍵字 | 印度 太陽能市場 自製率 | 
重點摘述
印度太陽光電市場分析與因應
(一)市場分析
印度位居於日照資源豐富的太陽帶,1年有300天的陽光日照,相當適合發展太陽能。根據IEA的預估,印度2013年PV太陽能的裝置容量為2.1GW(聚光太陽能則為0.1GW),至2018年增加至10.8GW(聚光太陽能則為0.6GW)。
雖然印度太陽能消費快速增加,我國對印度太陽能電池的出口卻呈現大幅衰退的趨勢。台灣在2010年為對印輸出太陽能電池的高峰,金額達到1.57億美元,但自此則呈現下降的趨勢,即使在印度太陽能消費起飛的階段,台灣的太陽電池仍然呈現衰退,2013年更衰退至2千8百萬美元,與2010年比較衰退幅度高達75%。
台灣在印度市場銷售不佳,主要原因有二,一為印度的獎勵計畫限制廠商須使用國有太陽能電池。第二,亦為最重要的因素,即中國大陸的競爭。中國大陸的太陽能電池自2009年始有小量的對印出口,金額遠不如台灣,但在2011年出口至印度金額快速成長,由2010年的8千萬美元,增加至4.9億美元。同期,台灣的出口值開始衰退,中國大陸的出口則在2012年短暫衰退後,2013年則又大幅成長至5.1億美元。
台灣之所以在印度市場不敵中國大陸產品的主要原因是價格問題,印度國民所得不高,且太陽能廠商面臨相當大的財務壓力,節省成本變成第一要務,加上政府政策的限制,故廠商將追求低價列為首要工作。儘管台灣產品品質較佳,仍然無法抵擋中國大陸的價格優勢。根據統計,台灣出口至印度的太陽能電池每單位15.7美元,但中國大陸的價格則低至6.06美元,中國大陸太陽能大廠晶澳、晶科、尚德等大廠都有直接對印度出口。
(二)我國開拓印度市場的挑戰與課題
1.印度市場競爭的挑戰與課題
對我國而言,印度市場競爭最大的挑戰是來自中國大陸在矽晶太陽能電池上的競爭。由於中國大陸太陽能電池具有低價的優勢,正符合印度電廠「低價勝過一切」的經營模式。此模式是由印度政府反向競標政策與印度電廠資金不足所造成。至少到2016年前,預料此一模式將不會改變。我國電池廠商如欲與中國大陸競爭必須大幅降低生產成本與售價,在短期內似乎亦很難達成,故而我國廠商在印度太陽能電池市場將處於較不利地位。
2.印度行政法規的挑戰與課題
印度為了保護國內太陽能電池與模組廠商,設下自製率的行政限制,此一限制對任何欲出口至印度的國家均會造成相當不利的影響,將縮小各國產品在印度的市場規模,特別是中國大陸、美國、我國與馬來西亞等國。如今美國已向WTO控告印度的自製率政策違反WTO規範,也許將來隨WTO裁決出爐,印度會改變現有政策。此外,印度雖然撤回對各國課徵反傾銷稅的決定,但未來不排除仍有課徵的可能。對我國而言,我國很難以雙邊的方式突破印度的行政障礙,就連美國都必須訴諸於WTO爭端解決,我國欲突破現狀就更加困難。
(三)市場策略
以上兩項障礙皆會阻礙我國對印度太陽能光電市場開拓,兩項均為我國短期內無法跨越的障礙。短期內印度電廠還是會以追求低價為目標,我國太陽能電池價格仍會高於中國大陸;同樣的,短期內我國也很難突破印度的行政限制。在此兩項限制及將來仍可能課徵的反傾銷稅情形下,若我國欲開拓印度市場比較保險的作法是到印度投資設廠生產。儘管印度投資環境亟待改善,但2017年後印度太陽能市場將急速擴張 (JNNSM第三期(2017-2022),預計將新增15,000MW的太陽能裝置容量),其所帶來的利益應可抵銷因投資環境不佳所支出成本。
| 資料提供者/機構 | 趙文衡 / 台灣經濟研究院 | 
|---|---|
| 最後修改者 | 趙文衡 | 
| 聯絡電話 | 02-25865000 | 
| 聯絡 Email | d3861@tier.org.tw | 
- 熱門點閱
- 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簡介(49377)
- 各式太陽能電池的優缺點評析(30008)
- 再生能源併網對配電系統不平衡之衝擊與改善方法(19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