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析

字級設定:
點閱 (439) 推薦(0)
計畫名稱

108年度國內外石油議題研析及政府儲油管理(3/3)

主題名稱 俄羅斯Druzhba油管汙染事件與各國因應作為
資料時間 2019/6/4
上傳時間 2019/6/4
國別 國內
能源領域 環境衝擊與調適經濟及產業
能源業務 化石能源
決策知識類別 評析
關鍵字 俄羅斯油管 Druzhba 油管汙染 石油市場

重點摘述

Transneft公司27年的營運生涯中,從未發生過如此嚴重且大規模的品質超標事件,本次油管汙染事件自白俄羅斯於4月19日第一次對自Druzhba油管所接收到的原油提出品質疑慮迄今已將近一個月,Transneft迄今仍未無法釐清事件的起因,隨著整體事件持續擴大,俄羅斯情報單位—聯邦安全局(Federal Security Service; FSB)已介入調查,但事件成因仍眾說紛紜。
Transneft公司採用供應商自主管理以及源頭管理制度進行油品輸送品質之維護,該公司要求原油生產商進行自主管理,原油生產商在將所產原油注入Transneft油管系統前,需經檢測確認品質符合標準並保留該批原油樣本後,始可注入原油;針對持續泵輸原油的大型生產商,則須在一天中不定時進行抽驗,若發生品質不符情事,則須立即再次抽樣進行複驗,一旦發現超標情況屬實,業者即須停止泵輸,待確認品質恢復正常標準後,始可再次啟動泵輸作業,藉此快速鎖定原兇並遏止情況的進一步惡化。然截至目前為止Transneft公司仍無法確認禍首為何,顯示Transneft公司之管理制度仍無法達到期望目標。
除了業者的管理制度外,Transneft公司亦遵守俄羅斯國家標準(Russian State Standards),自收油計量點取樣之樣本,每10天檢測一次有機氯化物含量,但由於該項檢驗主要是該10天周期內所取樣之樣本等比例混摻成一樣本進行檢測,相較於硫含量與蠟含量等每日定檢項目來得鬆散許多,因此此一原油品質化驗規範之鬆散或許也是釀成本次事件的另一關鍵因素。
雖然目前各方尚未確認實際原因,但由於有機氯化物通常被運用在增加原油採收率(Enhance oil recovery; EOR)的程序,因此很有可能是原油生產商在利用EOR程序生產原油後,未妥善回收清除原油中所含有機氯化物,即注入Druzhba油管系統,因而導致此次事件之發生。其次,油田的原油蠟含量愈高愈容易造成鑽井設備孔隙阻塞,業者的慣常作法係利用二氯乙烷(dichloroethane)來清潔鑽井設備的孔隙,而當再次啟動鑽井程序時,第一批所生產、混入殘留二氯乙烷的原油,通常都會倒入汙泥坑棄置;因此亦可能為不肖業者將這些遭汙染的棄置油賤價出售給偏遠地區的業者做為鍋爐燃料使用,當取暖季節結束後,剩餘原油,最終被混入運往Transneft油管系統油罐車中。
整體而言,此次汙染事件不僅重創俄羅斯商譽,亦影響到俄羅斯原油供應的穩定;據統計,5月1日至5月12日間通過Transneft油管系統的輸油量已降至不到4月平均的6%。雖然不少俄羅斯原油生產商已提出增加其他油管輸出量,以彌補Druzhba油管系統所損失運量之計畫,如Rosneft即規劃增加面向太平洋的kozmino港之出貨量,但仍難免波及到俄羅斯的整體產出表現,並大幅提高以其他替代路徑所出口之Urals原油的現貨價格;同時也對已然因美國頻頻發動制裁與沙烏地阿拉伯堅守減產立場而處於相對緊繃狀態的國際石油市場增添更多供應不穩壓力,並對於OPEC+聯盟減產協議的後續發展埋下更多不確定性因子。此外,倘若Transneft應總統普丁要求,加嚴品質管理規範,並將品質化驗等自主管理項目統一收回公司內部進行處理,則隨之所衍生的相關費用勢必將反映至油管的服務費用中,連帶也將提高俄羅斯原油最終售價調漲之可能性。

附件 2019Q2-俄羅斯Druzhba油管汙染事件與各國因應作為(評析類)  
資料提供者/機構 TRI / TRI
最後修改者
聯絡電話 02-88095688
聯絡 Email trioil@tri.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