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畫名稱 | 電力穩定供應策略研擬及管理 |
|---|---|
| 主題名稱 | 低碳技術與我國發展情況 |
| 資料時間 | 2019/01/01 |
| 上傳時間 | 2020/3/9 |
| 國別 | 全球 |
| 能源領域 | 環境衝擊與調適科技 |
| 能源業務 | 電力 |
| 決策知識類別 | 評析 |
| 關鍵字 | 低碳 IGCC CO2 |
重點摘述
根據2019年英國石油公司出版的「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之推估,截至2018年底止,全球石油「具開採價值蘊藏量」及「年開採量」之比值(Reserves/Production Ratio, R/P ratio,或稱可開採年限)為50年,天然氣為50.9年,與2017年相比減少2.4年,煤炭則為132年。化石燃料因其具有成本低廉、取得容易且應用技術成熟等特點,在初級能源供應來源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但化石燃料燃燒卻會造成大量的溫室氣體排放,並導致全球暖化等負面影響,嚴重衝擊全球的生態環境,而在所有化石燃料種類中,煤炭的碳排放係數最高,為了減少燃煤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各國致力於發展淨煤技術(Clean Coal Technologies , CCT)與部分燃料轉換。
長遠來說,排除使用化石能源已是必然的發展趨勢,但這並非一蹴而成,在逐步淘汰化石能源的過程中,卻是可以藉由效率提升、燃料轉換及引進CCS等方式來減少CO2排放量。我國為技術引進國,台電公司執行之林口及大林電廠更新改建計畫中,增建的機組均採用USC發電技術,將廠效率分析提升至44.93%(LHV, Gross)及45.59%(LHV, Gross)。而A-USC發電技術則處於研發階段,技術方面仍需進一步提升,待其發展轉趨成熟後,應用潛力可期。
在IGCC發電技術方面,為了引進IGCC發電技術,經濟部能源局早期就委託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進行相關研究計畫,台電公司更在2002年完成彰濱煤炭氣化複循環發電機組實證計畫可行性研究,但因可用率及可靠度未達標準,最終決定不進行。儘管IGCC技術能提供更高的效率與減少更多CO2排放,但無論就技術成熟度或建廠成本而言,應對IGCC技術的引進更加審慎評估,並持續關注國際間的動向。
而在CCSU技術發展上,我國目前以鈣迴路捕獲CO2技術為主,工研院於2013年與台泥合作建立首座與水泥廠相互結合的鈣迴路CO2捕獲廠。在CO2封存技術上,則進行地質封存基礎研究,並搭配大型國際合作,同時台電公司及中油公司進行CO2注儲與地質封存先導試驗。但截至2015年止,我國在CCSU技術發展上因尚未解決民眾對於封存部份的接受度而未取得進展,故我國若欲發展CCUS技術,並擴及到相關產業,應加強CCSU相關法規、積極宣導CCSU技術及地質封存安全性評估結果,且能與國際接軌,引進CCUS關鍵技術與設備系統整合能力,並將技術與整合系統本土化,提升我國化石能源電廠及相關行業的CCUS建置能力。
| 附件 | 低碳技術與我國發展情況10903.pdf |
|---|---|
| 資料提供者/機構 | 楊閔如 / 財團法人台灣綜合研究院 |
| 最後修改者 | |
| 聯絡電話 | |
| 聯絡 Email |
- 熱門點閱
- 儲能自動頻率控制(AFC)輔助服務簡介(49328)
- 各式太陽能電池的優缺點評析(29983)
- 再生能源併網對配電系統不平衡之衝擊與改善方法(19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