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即時資訊

字級設定:
點閱 (1093) 回覆 (0) 推薦(0)

歐盟第一大產油國丹麥將在2050年前停止北海所有的石油、天然氣生產與探勘行動,以加速碳中和進程

重點摘要

在英國脫歐之後,成為歐盟最大產油國的丹麥於2020年12月4日宣布,為加速碳中和進程、實踐能源轉型,該國將在2050年之前全數停止北海所有的石油、天然氣生產與探勘行動。丹麥因此成為第一個由官方宣布將停止北海探勘的產油國家。

丹麥此次在少數派社會民主黨政府與其他五個政黨達成協議後,將取消該國最新一輪的石油探勘許可和所有未來的招標。協議中包括為該國海上石油活動集中的埃斯比約地區提供另類經濟發展支持和創造就業機會。

綠色和平組織在一份聲明中讚許該國展現出氣候領導層的模範,並鼓勵其他國家結束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此舉對氣候運動和所有為此付出多年努力的人們來說是一次巨大的勝利。

丹麥在2019年全球產油國排名中僅排名第39位,但由於英國退出歐盟,丹麥變成歐盟最大的產油國,在北海的20個油氣田進行開採。丹麥政府估計,逐步淘汰石油和天然氣生產的決定將使政府損失130億丹麥克朗,相當於年度GDP的0.6%,約21億美元(約新台幣592億元)。

此舉也是在呼應聯合國於12月2日發布的生產差距報告(Production Gap Report 2020)中呼籲採取協調一致的方法來減少全球化石燃料生產。為了在本世紀末之前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C(《巴黎協定》的更嚴格目標),化石燃料的生產必須在2020年至2030年之間每年下降6%。然而相反的,根據生產差距報告中以政府預測的全球產出為基礎所做的預估,全球生產水準每年將增長2%。

在歐洲,許多較小的生產者已採取步驟部分或全部暫停了化石燃料的生產。法國將在2040年之前逐步淘汰碳氫化合物的生產。西班牙議會將批准一項立即禁止所有新的煤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項目、以及到2042年禁止所有現有許可證的計畫。愛爾蘭和葡萄牙也都在考慮類似的政策。

華府智庫國際戰略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能源安全與氣候變化計畫主任拉迪斯勞(Sarah Ladislaw)則表示,丹麥這一舉動不會對石油和天然氣市場產生多重要的影響,但對該國如何在擺脫化石燃料能源生產的過程中繼續重塑能源經濟,將具有啟發性。


評析

丹麥政府承諾到2030年將排放量從1990年的水平減少70%,在2050年之前實現碳中和,並將綠色轉型作為政策的核心。近年來,該國致力於支持北海的大型海上風能項目。丹麥於今(2020)年早些時候提出了建設兩個「能源島」的計畫,這些島總共有4GW的海上風能,以幫助實現其氣候目標。

丹麥此次政黨之間的協議包括為研究在廢棄的油氣田中儲存二氧化碳的可能性提供資金。這項決定將為北海地區的公司和投資者在未來30年內提供一個「穩定的石油開採框架」,並幫助石油行業的工人提高技能並找到新的工作機會。

丹麥是第二個終止新的油氣勘探的歐洲國家,但也是歐洲第一大化石燃料生產國。2017年,法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到2040年逐步淘汰其在內陸和海外領土上的勘探和生產的國家。一年後,紐西蘭也隨之終止了所有新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許可證。

儘管綠色和平組織讚許此舉為能源轉型的「歷史性分水嶺」,但不少環保團體仍期許丹麥脫離石油的進程應更快一些。其他環團雖樂見其摒棄石油生產,但擔憂直到2050年才放棄產油,對地球與人類後代來說恐怕太晚;一些批評輿論也指出,丹麥如果能早一點脫離對石油的依賴,那將更具意義。


資料來源

[1] Denmark to phase out oil and gas production by 2050 in “watershed” decision. Climatechangenews, 2020/12/4.   
https://www.climatechangenews.com/2020/12/04/denmark-phase-oil-gas-production-2050-watershed-decision/

[2] Denmark to end new oil and gas exploration in North Sea. The Gardian, 2020/12/04.
https://www.theguardian.com/business/2020/dec/04/denmark-to-end-new-oil-and-gas-exploration-in-north-sea?utm_term=Autofeed&CMP=twt_gu&utm_medium&utm_source=Twitter#Echobox=1607074203

[3] 全球第一!「歐盟最大產油國」丹麥霸氣宣布:2050年前全面停產石油、天然氣。瘋傳媒  2020/12/06。https://www.storm.mg/article/327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