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型架構

臺灣TIMES模型架構內容

TIMES模型係為一個基於線性規劃的能源系統分析工具,透過多種技術項目之間複雜的投入產出關係,並考慮能源系統發展可能的情境與限制,在總能源系統成本最小化目標下,規劃未來符合能源供需平衡、環境排放限制的能源系統技術組合。TIMES模型涵蓋的能源系統如圖1所示,其包括各種能源由開採、進口,經過煉製、發電等能源轉換過程產生次級能源,再藉由管線運輸或電網提供能源給各部門終端設備 (工業鍋爐、照明器具、交通運具等),以滿足最後能源服務需求 (工業用熱、照度、延人公里等) 的整個流程,每個過程皆以豐富的經濟面與技術面資料代表之。能源服務需求根據特定社會經濟條件假設,經由需求推估模式取得,之後輸入TIMES模型作為外生變數,TIMES模型求解的主要變數有技術投資量、技術活動量與裝置量等。

臺灣TIMES模型涵蓋之能源系統(詳如上文所述)
圖1、臺灣TIMES模型涵蓋之能源系統

資料來源:工研院TIMES模型團隊

TIMES模型是以豐富的能源技術資料庫來描述區域性、國家或多區的能源系統,而整體資料庫是以製程 (Processes)、能源商品 (Commodities) 以及能源商品流 (Commodities Flow) 三者之間的網絡關係來建構出能源系統的基本架構。其中製程 (Processes)表示實質的設施(Physical Devices),其將能源商品從某種型態轉變為另一種型態。另外,製程所使用或是生產的能源商品 (Commodities) 可以為能源載體 (Energy Carriers)、能源所提供之服務 (Energy Services)、物質(Materials)、排放物 (Emissions) 以及金錢 (Money)。TIMES模型資料庫架構主要由製程 (Processes)與能源商品 (Commodities) 構建而成。

臺灣TIMES模型沿革(詳如上文所述)
圖2、臺灣TIMES模型能源系統示意圖

資料來源:ETSAP

為反映電力負載與發電機組特性,臺灣TIMES模型將求解的時間解析度由一年一期細緻化為66個時段別,以反映電力供給端(變動性再生能源發電型態、基中尖載機組特性等)及需求端(產業製程、設備用電型態等),以及火力機組空污季運轉限制等外部條件。臺灣TIMES模型的66個時段別分類依據3個季節別(春季、夏季、秋冬空污季)、2個日類型(上班日或假日)、11個日時段(依尖離峰用電型態與機組發電型態分類),使臺灣TIMES模型再進行長期能源供需規劃時,將電力技術的供需特性納入考量,提升模型評估結果的合理性與決策支援應用價值。

臺灣TIMES模型時段別分類(詳如上文所述)
圖3、臺灣TIMES模型時段別分類

資料來源:工研院TIMES模型團隊

更新時間:2019/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