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型架構

經濟模型設計結構內容

為捕捉產業能源使用替代效果,參考美國普渡大學所發展Global Trade Analysis Project (GTAP)模型。在工業能源使用上,天然氣與油品主要是用來燃燒,以提供產業生產所需熱能。因此油品與天然氣存在替代關係。而煤與煤產品同樣是產生熱能,實務上工業使用油品與天然氣燃燒起停速度優於煤與煤製品,也比煤炭燃燒容易調控溫度。因此油品與天然氣組成非煤組合後,再與煤與煤製品組合成非電組合。在工業生產方面,電力與其他化石能源差異較大。

因此煤與煤製品、油品、以及天然氣組成非電能源後,再與電力及蒸汽組合成能源組合。新機器設備能源效率高,可與能源組合產生替代關係,形成「資本+能源組合」。資本與勞動為產業附加價值重要組成,因此勞動與「資本+能源組合」組成「附加價值+能源組合」。產業採能源與附加價值進行生產,中間投入也為生產重要項目。最後其他中間投入與附加價值+能源組合共同生產產出,也就是產值。共有32個產業(包含農業、工業、服務業等細部產業)生產結構依循圖1。

經濟模型巢式結構(詳如上文所述)
圖1、經濟模型巢式結構

針對電力與蒸氣設計特定生產結構,以利後續分析我國未來電力政策影響。因電力部門為我國主要燃料燃燒排放來源,有必要細緻化電力部門。電力部門分為化石能源發電、再生能源發電、核能發電、以及輸配電部門。化石燃料發電為我國目前主要發電來源,以油品、煤與煤製品、以及天然氣為主要燃料投入。上述燃料組成化石燃料後,與電力及蒸汽組成能源組合作為發電主要投入。電力及蒸汽生產投入可視為廠內用電。使用新資本發電效率高,可替代能源組合。「資本+能源組合」再與勞動組成「附加價值+能源組合」。最後「附加價值+能源組合」與其他中間投入,生產化石能源發電。

另一方面再生能源發電並不需投入化石能源,投入資本效率較高,與電力及蒸汽可形成替代關係,形成「資本+能源組合」。「資本+能源組合」再與勞動形成替代關係,組合成「附加價值+能源組合」。最後「附加價值+能源組合」與其他中間財貨投入進行再生能源發電。核能發電不須使用化石能源,因此生產結構與再生能源相同。化石能源發電、再生能源發電、以及核能發電組成電力。最後再搭配輸配電,提供電力與蒸氣。

電力部門巢式結構(詳如上文所述)
圖2、電力部門巢式結構

更新時間:2021/9/2